【Series】《串流王者 The Playlist》關於 Spotify 的故事
2013 年來自瑞典的 Spotify 在台灣的音樂市場落地,悄悄地改變台灣人聽音樂的習慣十多年,從搜尋、點擊到播放不到幾秒鐘的時間就能享受遠在天邊的創作,在現在已經是非常方便簡單且自然的事情,而且可以馬上享受到任何創作人剛上架的作品。在串流平台出現前要聽音樂算是麻煩的,要到盜版音樂平台上尋找並下載,有時還會載到錯誤的歌曲,不小心變成舞曲大帝國,之後再把歌曲灌到 iPod 或是隨身聽裡面才能收聽,當然相比於之前要買 CD 和播放器來得容易,但串流平台的出現再次打破和重整音樂市場。
Netflix 上《串流王者 The Playlist》這部迷你影集從願景、產業、法律、程式設計師和藝人的視角做切入,在成就一項產品的過程中,不管是哪一種角色都擁有其野心、委屈和犧牲。在當時盜版音樂盛行,唱片公司束手無策時,Spotify 創辦人 Daniel Ek 就打算打造一個對多方都得利的平台,他從堅持音樂就是要免費的論調到後來妥協加入 Premium 的訂閱模式,中間也多次被唱片公司拒絕合作,在音樂版稅和法律上更是發生多次攻防。對內部,差點和法務鬧翻而終止合作,高壓式的下令程式設計師說一定要做出毫無延遲的服務,只為了提供消費者最極致的體驗,而最後一集講到藝人對於分潤的難處,唱片公司和平台拿走大部分創作者的利潤,使得創作者需要群起抗議,而最困難的事情就是不得不用平台,因為聽眾或是人類都貪圖更方便的方式來得到最酷的東西。說到底 Spotify 自一開始的初衷只是想解決各方的需求,但追求商業化和規模化的過程就會有被剝奪權益的人,任何革新都擁有副作用。
Spotify 或是其他音樂平台的出現迫使靠創作音樂謀生的人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獨立創作者需要和擁有巨大資源的超級巨星一同競爭,如果音樂不夠特別,不夠有故事性,那能以抗衡與生存,但當創作出大家都能共鳴的作品時,透過平台給的槓桿效益也是會比過去要來的更大。平台是載體,音樂才是主軸,所以我仍認為藝人在產業中仍扮演最關鍵的角色,因為我不會想享受這個技術而使用平台,都是我想聽這個藝人的音樂才去選擇最好的平台,自始自終,人類的需求都沒改變過,只是習慣和方式改變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