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想知道矽谷薪水有多高,福利有多好,如何能成為矽谷的一份子,你大概在這本書找不太到,因為那些美麗的故事在鱸魚筆下都不足掛齒也不夠有趣,但在這本書你除了能更了解矽谷的發展、美麗與哀愁以外,還能從簡單的生活故事來反思環境和社會的議題,如果這本書是一杯酒,它會是屬於好入喉但後勁很強烈的那一種。
當初是在 《曼報》podcast 知道鱸魚這個作者,進而知道他最近出版了這本《異類矽谷》,另外,podcast 也談到他有在方格子寫一些東西,結果我跑去看了一下,每篇文章都非常有趣,從他的文筆可以看得出他對生活有他很獨特又一針見血的見解,大家若看個幾篇也能略知一二,絕對是個狠角色。
總之以這樣幽默的方式來敘述日常生活的文筆非常對我的胃口,在某天下班就直奔誠品把它帶回家好好地探究一番。在看書之前,我和大多數人一樣認為矽谷就是一個高科技的重鎮,所有知名的軟體公司都擠在那裏,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是每個科技人趨之若鶩的地方,另外,我也以為有個地名就叫做矽谷,以為你在路上隨便撞到一個人,他的年薪可能是我一輩子都賺不到的數目,也可能就是我們口說常說的「人生勝利組」,但這一切在鱸魚的筆下也並非如此這麼簡單。
矽谷不是個地名,而是文化
每個人大多都聽過美國是「民族大熔爐」,然而矽谷則會是這個名詞最純粹的縮影,進一步來看,今天若走在矽谷街上,看到的白人大多不是美國人,甚至當你走進各家公司的工程部門,五成會是印度人,兩成華人,但其實在三十年前是由七成的美國白人,三成華人組成的,所以什麼樣的文化會造成如此變遷的結果?又或者這個地方為什麼能造就這麼多全球的企業?
書中提到最主要打造出矽谷的文化是:
「認同差異」
也就是這裡會沒有障礙地包容一切,只崇尚打造個人其企業價值,並且你必須擁有強大的自我認同,沒有人會期望你犧牲過去以迎合美式文化,反而你需要把自己國家、文化的「最好」帶到這裡並奉獻發揮,這就是最關鍵的地方,所以書中說到「若你只複製矽谷的科技,那沒多久他就會枯死,因此你還得複製它的差異,並對差異保持尊重」,因為如此,這個地方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也是打造一個文化的無形的力量與價值,我認為這也顯示了美國人的聰明與懶惰,他們只要想方設法的留住最好的人在這裡就好,國家哪能不強盛。
矽谷式福利的真相
我們一般人在找工作時考慮的除了薪資,福利也是一個考量的條件,但是到底從什麼時候福利能從免費午餐的基本款到洗衣、按摩、理容等等的都照顧到了,這傳統就來自 Google 2005 年的入場,這些福利越來越酷,也因為夠炫,好得能讓員工發至社群讓別人羨慕。不過當你在暗自竊喜的時候,實際上是誰在得利?書中有個例子:
公司提供免費三餐後,員工早上抵達時間平均提早二十分鐘,中午平均減少一個小時,晚上下班平均延後一個小時,這其中有兩個原因,餐點提供的時間點以及餐飲的品質,當你想要白吃三餐你就必須提早上班,或是晚下班,因為開放時段是固定,另外,餐飲的品質就算是五星級的,其一餐的成本最多不超過三十美元,相比員工平均薪水是一百二十美元,這一比較,你就知道為什麼公司要這麼做了。所以在你洋洋得意的吃著免費餐點並發著限時動態的同時,還可能幫公司免費行銷,這一切對公司來說利大於弊。
書中其實還有揭露其他福利的秘密,在這些福利的背後其實都是公司的策略,他們不會白白地做虧本生意的,所以有時候需要想想到底是誰吃了悶虧。